今年以来,国网根河市供电公司纪委强化监督职责,厘清职能、找准定位、聚焦中心、突出主业,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形成监督合力,推动各类监督融合贯通,实现政治监督无缝衔接、闭环运行。
着力破除所有制歧视、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健全政府采购交易规则。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
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提质扩面。(十二)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助力外贸降成本、提效率。(二)对留抵税额提前实行大规模退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
三是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大力实施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十四五期间改造规模合计6亿千瓦左右。三是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一是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高质量发展。
能源改革和法治建设协同推进,能源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
只有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充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才能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牢牢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同时,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着力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推动能源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面积约156亿平方米,清洁取暖率达到73.6%,替代散煤(含低效小锅炉用煤)1.5亿吨以上。形成具有自主品牌的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三代压水堆和具有第四代特征的高温气冷堆先进核电技术。
三是强化区域间资源优化配置。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为重点,加快发展分布式新能源、沿海核电、海上风电等,推动能源从身边来与从远方来并重,提升本地能源自给能力。一是努力实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一是加快西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全面准确把握国内外能源发展形势,是做好十四五能源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进入新发展阶段,能源行业应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强区域能源供需衔接,优化能源开发利用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后疫情时代,各国争相推动经济绿色复苏,加快能源转型和碳减排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
能源国际合作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和倚重不断增加。21世纪以来,技术进步推动新能源跃升发展,近5年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全球新增发电量的60%左右。十三五以来,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终保持在80%以上,供需关系持续向好。确保能源安全可靠供应,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的核心内容。四、采取有力举措全面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要坚决贯彻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用能需求为根本目的,推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二是增强能源系统平稳运行能力。《规划》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能源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将党中央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到能源生产消费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是今后一段时期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
能源领域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奠定坚实基础,为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大幅放宽能源领域外商投资准入,全面取消煤炭、油气、电力(除核电外)、新能源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促进能源领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实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以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为依托,着力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下一步要全力推进能源法制定工作,加快电力法、煤炭法、国家石油储备条例等的制修订。
我国能源生产消费逆向分布的特征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大规模跨区输送的格局仍将持续,预计2025年西电东送规模将达到3.6亿千瓦以上。近期,《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实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开展新能源微电网和主动配电网建设,加快分布式新能源发展。
此外,还要着力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能源科技创新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点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涌动,俄乌冲突等地缘事件加大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深度调整。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基本形成,能源输送能力显著提高,能源储备体系不断健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得到有效保障。长期以来,形成了西电东送、北煤南运、西气东输的能源流向格局。
(四)提升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深入推动《规划》实施,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能源强国,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清洁能源消纳持续向好,2021年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分别约达98%、97%和98%,核电年均利用小时数超过7700小时。
推动能源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已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赢得创新发展主动权、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大趋势。针对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创新引领能源发展作用更加凸显。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在《时事报告》发表题为《全面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推动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文章,文章指出:打造清洁低碳能源生产消费体系:一是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关于区域协调和民生保障的要求。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需合理控制,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能源系统亟待建立,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需加快形成,转型任务更加紧迫。